跳到主要内容

· 阅读需 4 分钟
Seven Wate

螺蛳粉源于广西柳州,由柳州特有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豆皮、黄花菜、青菜等配料及适度的酸辣味和煮淡水石螺的汤水调合而成,具有酸、辣、鲜、爽、烫的风味及酸笋的特殊气味。

第一次吃是高中参加市田径运动会,比赛结束后被队友带去吃的,从此便开始了螺狮粉的不归之路。自此螺蛳粉贯穿了我的青春,虽然臭是真的臭,但是好吃是真的好吃。

至于为什么不要在饿的时候吃螺蛳粉,我是因为饿的时候,饥不择食、吃到最后会很撑。全然只是为了吃,丝毫体会不到螺蛳粉的快乐。只有真正不饿的时候,想不起它时候。突然它的出现,产生出让你想要进去吃一份的欲望,那么这份螺蛳粉才是真真的好吃。

至此以后,每每再吃螺狮粉总会对比曾经的味蕾巅峰。这家的差点意思、这家的有点辣、妈的,酸醋呢?不好吃,还是去那家吧、这家是不是换老板了? 说实话,螺狮粉的味道差异真的会有那么大么?我觉得不然,现代工业社会,我们从味蕾上几乎很难分辨出公牛、母牛肉。同样我们也很难分辨出螺蛳粉的味道差距,所以到底是什么在作怪。

当我很饿的时候,我几乎觉得螺狮粉都挺好吃的。不过,这种情况下、除了💩不好吃,其他都会很好吃。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再好吃的螺蛳粉也吃不到我的心里。当我没有钱的时候,理智告诉我,你去吃霸王餐会被摁到💩里,但是我的口水会流三里地……

那么如果螺狮粉的因素是可控的,那么就剩下本能、情绪、理智这三种因素是不可控的了。所以我们要想吃一份巅峰螺狮粉,那么我就要在不是太饿的时候,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口袋里也刚好有粉的钱,那么这份螺狮粉一定不差。

如果恰好这种情况下是我第一次吃螺狮粉,那么这次螺狮粉也将会是我的味蕾巅峰!

· 阅读需 3 分钟
Seven Wate

依稀记得当初定下的目标,月更博客哈哈哈。不过这几年来陆陆续续只断了一次,想不起来那次断更的原因了。这次好久没更新,其实是在憋大招。

从 18 年正式运营博客开始,时至今日马上迎来第五个年头。无论是技术还是运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我还是苦博客久矣……

  • 每次必须要正襟危坐地坐在电脑前才可以输出。
  • 偶尔闪现的灵感纵使通过笔记软件记下后来也是只记得这个灵感的名字了。
  • 周末了,我更是不想打开电脑,再打开 Typora 写文章。
  • 如果因为一些事情,我没有办法使用电脑,那完了更不用提了。
  • 虽然我是运维,但是我不喜欢博客宕机……

综合以上痛点,还有我那舍弃不掉的老友们,所以憋大招研究姿势最重要!

不过综上所述,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用第三方客户端,为什么不写手机上,为什么不开发个小程序……

我不想回答,我只想说这不是懒,这是极简专注生活,因为不想浪费自己的一丝一毫精力哈哈哈。

目前已经出关了,具体实现方式待我娓娓道来。当下还是先说博客的事情哈哈哈。

草稿箱

  • 这个年纪
  • 遗憾最小化框架 —— 如何做决定
  • 1000 天计划
  • 如何纯粹地活在当下
  • 一命二运三风水
  • 天时地利人和
  • 是非对错
  • 生活导向
  • 如何拍好一张照片(这个已经鸽了一年……不两年了)
  • 还有读书笔记 😭

现在是只记得题目了,少部分还记得灵感,也不是输出这些文章对我来说很难,就是单纯姿势不对。

日后慢慢补上把,毕竟来日方长!

· 阅读需 12 分钟
Seven Wate

上文说到《如何写博客的正确姿势 - 先行版》,今天继续测试版,顾名思义测试版就是想听听各位的意见,避免个人闭门造车,同时进一步改造提升。

我平时不仅仅写文章,还会写技术类博客。但是我一般不会把技术类博客放在 blog 上,因为我觉得如果什么都往博客上放的话,过于混乱而且也不是我的风格,所以我只在 blog 上写日常文章,在 wiki 上写综合体。

关于 blog

blog 是我最早的出发点,也是我与互联网上的博友最紧密的联系点。因为我热爱它,所以更不想去折腾来蒸腾去让它满足我各种奇奇怪怪的要求。

blog 目前采用 halo 搭建,跑在了 docker 上,现在主要负责日常的文章输出、摄影展示、书写日志这三个方面。

摄影和日志页面已经停滞好久了,疫情原因今年没咋出去拍照片,日志则用了另一种方式故弃用。

关于 wiki

因为工作原因,学习原因,所以我平时需要涉及技术方面,要学习新技术,涉猎新知识,写到本本上又不方便检索,放在第三方平台上又不放心,而且没有办法 web 展示和交流。

虽然博客时而写得多写得少,但是 wiki 则是一直输出,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输出了 150 篇左右技术笔记,30 万字左右。

关于日志

为什么要把日志单独拿出来谈呢,请慢慢看。

nextcloud

上图是我采用 Nextcloud 搭建的一套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工具,它是我目前工作、学习的核心要素。

  • 仪表:每日一目了然的知道需要处理的事情,很方便很直观。
  • 文件:负责 Linux、Win、Android 之间的工作文件同步及备份。
  • 照片:负责平时摄影的分类、归档、备份。
  • 邮件:7wate.com 域名邮箱,平时基本只在这里处理邮件。
  • 联系人:目前用得比较少,虽然国内也不怎么喜欢用邮件沟通交流,但是我是很喜欢邮件的 ~
  • 日历 + 任务:目前工作、学习中的规划以及代办都基于这两个实现,贼好用哦 ~
  • 新闻:Rss 阅读器。基于我又自建了 RssHub,同时又是 RssHub 贡献者,所以想看什么自己写个爬虫就好,不会有任何的广告啊,乱七八糟的,是目前 90% 以上的信息来源。

虽然这套生产力工作目前被我打磨的得心应手,但是每日复盘及工作记录有点不爽。关于每日复盘和工作记录,我就想咋简单咋来,也不想草草两句话就发在博客上。直至看到了可爱的 DIYgod《基于 Obsidian 的生活记录系统》,瞬间来了灵感。

我是怎么解决这些痛点的

还记得上篇我说的那些痛点么?

  • 每次必须要正襟危坐地坐在电脑前才可以输出。
  • 偶尔闪现的灵感纵使通过笔记软件记下后来也是只记得这个灵感的名字了。
  • 周末了,我更是不想打开电脑,再打开 Typora 写文章。
  • 如果因为一些事情,我没有办法使用电脑,那完了更不用提了。
  • 虽然我是运维,但是我不喜欢博客宕机……

再加上刚才所描述的痛点

  • 想保持 blog 和 wiki 的独立性。
  • 想持续产出博客,不想放鸽子 🙄。
  • 寻求一个好用的日志记录。

基于综上所述,目前采用了 Obsidian + Docusaurus + Git 交叉融合起来的、我认为及其强大、完美、贴合我个人的超级小怪兽 ~

奥里给 🥳🥳🥳

1. 每次必须要正襟危坐地坐在电脑前才可以输出

Obsidian 拥有全平台客户端,而且保持界面一致性。所以彻彻底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工作用桌面端,下班用手机端。吃饭也能写,被窝也能写,甚至 💩 也能写!!!

2. 偶尔闪现的灵感纵使通过笔记软件记下后来也是只记得这个灵感的名字了

关于碎片化的知识目前还在探索,不过已经有对应的生产工具了,体验了一下还不错,先留坑日后再填。

3. 周末了,我更是不想打开电脑,再打开 Typora 写文章

因为我只爱 MarkDown 格式,所以虽然手机能打开网页版 blog,但是这感觉太难受了……

坚决不为工具服务!

4. 如果因为一些事情,长时间没有办法使用电脑,那完了更不用提了

请看上一条 ~

5. 虽然我是运维,但是我真不喜欢博客宕机……

我之前特别喜欢折腾,大言不惭的说,我的博客跑在百万架构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因为我也不喜欢宕机和折腾,所以静态网页是最好的选择。不过静态博客有好多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好不好?还好都已经统统搞定!🥱

Obsidian + Docusaurus 已经决定 wiki 只能采用静态网页方式实现的了。接着我采用了版本控制、分支合并、持续构建、持续部署这套比较成熟的 IT 生产流程。

  1. 日常采用 Obsidian 进行所有技术类、非技术类、工作日志的写作输出,同时采用 Git 进行版本控制。

  2. 通过使用 Git 作为版本控制,利用分支功能,目前衍生出四个分支:master、dev、pc、pp 分支。

    • master 分支:发布分支,平时 wiki 的 web 版本由此构造。
    • dev 分支:测试分支,进行 pc、pp 分支的日常合并,wiki 预览版基于此构造。
    • pc 分支:桌面端分支,主要使用 Windows + Linux 进行写作。
    • pp 分支:移动端,主要使用 Android 进行写作,使用 MGit 进行同步。
  3. 日常多分支并行前进,每周日早上 2 点,dev 分支会自动对 pc&pp 分支进行快进合并。同时构建 dev 预览测试版,构建成功后对网站进行测试并报告。

  4. 如果 dev 合并产生冲突、或构建失败,则会提醒我进行手动合并。如果我不主动打断合并,就等待执行下一步。

  5. 最后周一早上 2 点 master 分支将会快进合并 dev 分支,自动进行网站构建并且刷新 CDN。

综上所述,我利用上述工具 + 流程就可以全平台、全天候、进行持续高效的产出了。虽然有折腾的嫌疑,但是绝对不瞎折腾

这套具有高通用、高效率、高容错的特定,让我可以无惧任何服务器的维护、忒涩社徽的封禁、随时随地的书写发布了。

博客

6.想保持 blog 和 wiki 各自的独立性

因为 wiki 承载着我所有的知识笔记、文章、日志记录,所以我就可以像挑衣服一样选择写好的文章,记录好的日志,稍加修改就可以输出到 blog。

主要我越来越不喜欢在 blog 上写技术文章了,感觉是 ONO 影响的,打钱!🤯

这样就满足我对博客独立性的要求了 ~

7.寻求一个好用的日志记录

好了,我又来激动的 BB 了哈哈。

还记得小时候写流水账日记,今天天气巴拉巴拉,干了啥巴拉巴拉,但是现在我就想这样写日志,因为我喜欢哈哈哈。

日志-1

日志-2

在 Obsidian 下,我利用第三方 Templater 插件快速生成子弹笔记。这是真的好用,我都激动哭了 😭。

在右侧日历页面,点击周数就可以快速生成周报,点击日期则可以快速生成日报。利用模板工具就可以快速生成今日信息,今日诗词、今日摄影作品。

然后可以记录一下今天完成的 Todo List,最后再说一些有的没的,总之很香哦 ~

就是这个 Templater 插件,我还可以快速生成博客、技术笔记。

最后最后

打磨这套工具费了我不少心思,第一要性还是为了让我更好的书写博客。也许你会觉得,改变一下我的习惯会有更多比这简单的方式,不至于这么繁琐。

但是我认为这些工具都是要为我所用的,就如我觉扫地机器人它就应该自己学会倒垃圾、换水、充电,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机器人。我要坚持拥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感谢你看到最后 😏,看都看完了,提个建议再走呗 ~

· 阅读需 7 分钟
Seven Wate

Docusaurus 是一款静态站点生成器。 可以搭建带有快速客户端导航的单页应用,充分利用了 React,让你的网站具有交互能力。 它提供了开箱即用的文档功能,不过也可用于搭建各种网站:个人网站、产品、博客、营销主页等等。

当下个人知识的整理归纳已经及其重要了,废话不多说。可以先体验一下我的个人 wiki:https://wiki.7wate.com/ ,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它!

安装

因为中国官网文档更新相对滞后,所以这里推荐使用英文官网,进入后选择中文

环境

初始化

使用命令行工具可以帮助你快速简单地安装 Docusaurus 并搭建网站框架。 你可以在空仓库或现有仓库的任何地方运行这个命令,它会创建一个包含模板文件的新目录。

npx create-docusaurus@latest my-website classic

项目结构

命令行工具成功运行后,你将会在新目录 my-website/ 下看到下列文件:

my-website
├── blog
│ ├── 2019-05-28-hola.md
│ ├── 2019-05-29-hello-world.md
│ └── 2020-05-30-welcome.md
├── docs
│ ├── doc1.md
│ ├── doc2.md
│ ├── doc3.md
│ └── mdx.md
├── src
│ ├── css
│ │ └── custom.css
│ └── pages
│ ├── styles.module.css
│ └── index.js
├── static
│ └── img
├── docusaurus.config.js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sidebars.js
└── yarn.lock
  • /blog/:包含博客的 Markdown 文件。

  • /docs/:包含文档的 Markdown 文件。

  • /src/:如页面或自定义 React 组件一类的非文档文件。

    • /src/pages - 所有放在此目录中的 JSX/TSX/MDX 文件都会被转换成网站页面。
  • /static/ - 静态目录。

  • /docusaurus.config.js - 站点配置文件。

  • /package.json - Docusaurus 网站是一个 React 应用。 你可以安装并使用任何 npm 包。

  • /sidebars.js - 由文档使用,用于指定侧边栏中的文档顺序。

运行网站

cd my-website
npm run start

默认情况下,浏览器会自动打开 http://localhost:3000 的新窗口。

站点首页

项目构建

npm run build

网站内容会被生成在 /build 目录中,随后可以被上传到 GitHub PagesVercelNetlify 等静态网页托管服务。

配置

配置文件为项目目录下 docusaurus.config.js,配置字段官方文档:点击打开

一定要参考官方文档,因为项目组贡献者有一位厉害的中国大学生,所以中文文档更新很及时。

设置中文

docusaurus.config.js 中找到 i18n 配置节点,如下是原配置(其实看得懂英文就知道咋改 🤣):

// Even if you don't use internalization, you can use this field to set useful
// metadata like html lang. For example, if your site is Chinese, you may want
// to replace "en" with "zh-Hans".
i18n: {
defaultLocale: 'en',
locales: ['en'],
},

修改为如下配置设置为中文:

i18n: {
defaultLocale: "zh-Hans",
locales: ["zh-Hans"],
},

搜索

在使用官方插件中 Algolia DocSearch 搜索时候,会有几率踩坑,可以参考我的部署经验。

  1. 正确启用 sitemap 插件,参考文档:sitemap 插件
  2. 正确启用 Algolia DocSearch 插件,参考文档:Algolia DocSearch 插件
  3. 构建项目,确认插件是否显示

注册账号

Algolia官网 注册账号后,打开控制台新建数据源,填写数据名(后面会用到),并选择免费计划。

新建数据源

免费计划

获取 API keys

控制台打开设置页面,点击 API keys,拷贝 Application ID、Search-Only API Key、Admin API Key

打开密钥页面

Key 页面

配置 docusaurus

打开项目配置文件 docusaurus.config.js,填写如下配置:

module.exports = {
// ...
themeConfig: {
// ...
algolia: {
apiKey: "Search-Only API Key",
appId: "Application ID",
indexName: "数据源名称",
},
}
}

推送数据

由于 Algolia 限制开源项目才可以免费试用爬虫,所以我们要自己推送数据。需要如下环境:

  • Docker(谷歌一堆安装教程)
  • jq(使用包管理器直接安装)

环境安装好以后,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 新建 .env 文件(键值不带双引号)
APPLICATION_ID=Application ID
API_KEY=Admin API Key
  1. 新建 docsearch.json(爬虫配置文件)
{
"index_name": "wiki",
"start_urls": [
"https://wiki.7wate.com/" # wiki 网址
],
"sitemap_urls": [
"https://wiki.7wate.com/sitemap.xml" # sitemap.xml 地址
],
"stop_urls": [
"/search",
"/v3me",
"/playground",
"/inspector"
],
"sitemap_alternate_links": true,
"selectors": {
"lvl0": {
"selector": "(//ul[contains(@class,'menu__list')]//a[contains(@class, 'menu__link menu__link--sublist menu__link--active')]/text() | //nav[contains(@class, 'navbar')]//a[contains(@class, 'navbar__link--active')]/text())[last()]",
"type": "xpath",
"global": true,
"default_value": "Documentation"
},
"lvl1": "header h1",
"lvl2": "article h2",
"lvl3": "article h3",
"lvl4": "article h4",
"lvl5": "article h5, article td:first-child",
"lvl6": "article h6",
"text": "article p, article li, article td:last-child"
},
"strip_chars": " .,;:#",
"custom_settings": {
"separatorsToIndex": "_",
"attributesForFaceting": [
"language",
"version",
"type",
"docusaurus_tag"
],
"attributesToRetrieve": [
"hierarchy",
"content",
"anchor",
"url",
"url_without_anchor",
"type"
]
},
"js_render": true,
"nb_hits": 856
}
  1. 运行 Docker
docker run -it --env-file=.env -e "CONFIG=$(cat docsearch.json | jq -r tostring)" algolia/docsearch-scraper

image-20220727191725309

如果数据抓取异常,推送到 algolia 的索引条目过少。可以尝试多次运行 Docker,即可解决。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能搞定 ~

总结

如果想要稳定运行项目,请务必一定仔细阅读官方文档。官方文档维护的相当好,主要就是 algolia 搜索哪里,刚开始很容易无从下手……

因为被 Docusaurus 官方 Showcase 收录了,所以产出一篇文章推广一下 ~

更多优秀 Docusaurus 站点请访问:展示站点

· 阅读需 7 分钟
Seven Wate

最近在带新员工,也是再记录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度过新手村?想想去年这个时候俺也是小白,没想到今年就开始带新员工了。内容主要偏向于技术岗位,各抒己见欢迎来怼,不说废话,赶紧上车。😏

公司

从公司角度来说,入职后第一件事情,务必先熟悉公司组织架构,最好可以记忆下来。其次了解公司的主营业务战略方向,知道火车往哪开,不过一般不会往家里开。🤐 如果不是管理层的话,建议不要对公司的管理文化及战略方向指指点点,其他的也没啥需要过度了解的了。

毕竟打工人打工魂,带薪拉 💩 才是你的使命。

部门

部门方面的话,肯定得摸好你老板的屁股,不然谁给你发工资?但也不要当二腿子,他又不是你的皇阿玛。简单来说就是熟悉领导的办事风格,保守派还是改革派?这点很重要,自行体会自行体会 ~

同事的话,刚入职还是建议全当成路人甲、路人乙。本质上来说同事其实和你坐公交遇见的路人一样,所以请勿过多加戏。基本上维持良性的部门氛围,当下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就行。

还有就是在你熟悉公司组织架构和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熟悉部门所负责的业务模块,因为这就是你工作内容的集合,基本上你的工作范畴不会超出这个集合。

初出象牙塔的学生一定要不卑不亢,耕好自己的一分田,护好自己的一亩地就可以啦。

工作

最最最核心的事情来了,工作方面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办公用品、协同办公、工作内容、工作手册、日常总结

办公用品

一个耐用的笔记本和黑色签字笔一定会伴随你的工作生涯,所以可以买好点的。还有就是常见的移动存储,U 盘啊、移动硬盘啊都可以,如果有个人电脑也可以带着,这样会更方便。

协同办公

这方面能说的可大了去了,不过最基础的就是通讯软件了。一般了解掌握常用的几款,例如企业微信、钉钉,一些公司也会拥有内部专用的通讯工具,会用就行。不过一般在这上边找组织架构最方便了 ~

还有就是现在大部分公司应该都集成了单点门户系统,拿小本本记下来就好。再加上企业 OA 系统,走申请啊、预留会议室啊、报销费用啊,一般都在这上面搞定。如果是做开发,还会有 git 啊等等等等等。初期建议都记在小本本上,供你方便使用。

就如开头所说,这方面太多了,所以请根据实际情况来。

工作内容

这个最简单了哈哈哈,还记得小本本嘛,刚入职初期一定要有一个 ToDoList,这个一定能帮上你大忙。其他的嘛,回答保安大爷的问题就行:你是谁?到哪去?

工作手册

初期工作内容会巨零散,更无从下手。尤其是在大量阅读公司内部文档后,我极其建议用笔记本写写画画,因为初期一定会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所以用笔记本写写画画后期整理起来会很方便。

我们在熟悉工作内容后可以尝试搭建个人文档,提升自己的摸鱼水平。🐟

日常总结

你写日记么?正经人谁 TM 写日记。

话虽这样说,不过工作日志还是需要滴,该配合老板的演出你不能视而不见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哈哈哈,不好意思走偏了。😛

只要前面 ToDoList 履行好,简单记录一下当天工作历程就可以啦。然后每周总结一下,月度汇报一下,毕竟你骗骗我,我哄哄你,坚持一贯的友好往来 ~


如果你的工作岗位没有对公司直接产出价值,那么请不要觉得你的薪水是与你产出的价值成正比的。所以在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之外,偶尔来个小亮点即可。毕竟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工作。

杜绝内卷、杜绝自杀式奉献从你我做起,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世界终将属于我们。

无产阶级

· 阅读需 17 分钟
Seven Wate

​ 很多年后,赵韦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挣脱过束缚。他逃离家乡,甚至出了国,但终究绕不开贫穷的家庭,出身始终是他的短板。成为“小镇做题家”,一开始是他的出路,现在是一种嘲讽。

  初三那年,母亲问赵韦:“你上大学吗?如果不上大学,就永远和我们一样,你愿意吗?”

  大学是什么,赵韦没有概念,但母亲的意思他懂,上大学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现在不一样的生活。

  高考只能回原籍考,于是,赵韦跟着母亲,回到四川县城的老家。从东南沿海的工业城市出发,他们一路跋涉。从火车站出来,赵韦觉得那里严肃而神圣,一批批民工乘着火车走出大山,其中包括他的父母。

  为了让赵韦入读县重点中学,母亲动用了关系网中顶级的人脉——一位在当地法院工作的亲戚。在母亲的努力下,村里其他小孩没法上学的时候,赵韦已经坐在重点中学的课堂里。

  高二快结束时,父亲回家了,一只手光秃秃的,没了指头,公司不愿意当工伤处理,他只能先回家另谋出路。赵韦第一次领教到母亲说的“和我们一样”,背后是怎样一种残酷的生活。

  父亲和母亲一起在赵韦高中门口支起了烙饼小摊。每天早上,父母五点钟起床,做好饭菜,再带赵韦去学校。时间久了,老师们都认得这一家。父亲的三轮车上,食材灶锅和赵韦在一起,一个是眼下的生计,一个是未来的希望。

  赵韦感觉扛上了整个家庭未来的重担。他第一次下决心要考上重点大学,觉得那才是摆脱山城的唯一出路。

  年级排名表就贴在墙上,根据分数高低从左到右排列。赵韦的名字总出现在右栏,他盯着左侧名次靠前的名单,发现里面总有他瞧不上的同学。以往,赵韦觉得他们不如他聪明,只懂得没日没夜地刷题,到头来才发现,在高考的规则里,分能补拙,掌握了做题的技巧,也能事半功倍。

  从那之后,赵韦像变了一个人。他不再玩游戏,而是专心攻克学业。一路发奋的过程中,赵韦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类学生:课间埋头做作业;早晨跑操、食堂打饭排队的间隙,也带上小本子,边走边看。父母每天中午把饭送到教室门口,他用半个小时吃完,然后接着刷题。练习题逐渐占据了赵韦的生活,每周休息的时间逐渐缩减为半天,到后来干脆完全取消。就这样埋头苦读了半年,赵韦终于把自己训练成做题专家,成绩也从百名开外,跃居全年级二三十名。

  2015年夏天,高考成绩公布,赵韦过了一本线。志愿填报书里的专业词汇他不甚明白。上网搜索填报技巧后,他从所有能够得着的“211”高校里,选择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学校。网上说,这所学校最好的专业是农业种植,他稀里糊涂地选了,觉得那代表着前程。

  赵韦告别小镇。临走时,他告诉自己,别再回头,去追求老师所说的自由人生。他渴望逃离家乡——这里的人市侩功利,为了蝇头小利,不惜违背道德;娱乐只有茶馆、棋牌室,低俗又乏味。也许去了大城市,就不再是这样了。

  大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操场草坪上有抱着吉他弹唱的人,跆拳道学院的学生穿着洁白宽松的训练服打拳……同学们聊梦想、谈艺术,没有人被困在生计里。

  开学不久,赵韦就让家里寄来他用了两年的电脑。以往,他被父母教育,上网代表“不务正业”。直到上了大学,他才知道,对城里的同学来说,电脑、网络也是打开视野的重要工具。

  在大学,赵韦还谈了恋爱。和女友一起去参加学院晚会的时候,赵韦看到别人盛装出席,才觉察到自己的邋遢。他开始关注容貌、穿著,学习穿搭技巧。他不再穿从家里带来的衣服了,给自己置办了许多新衣物。很快,父母给的生活费花完了,赵韦就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派发传单、在五星级酒店里当杂工。

  大二那年,赵韦添置了一台单反相机。买单反的钱来自母亲,那是母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5000多块钱,相当于她摆摊一个月的收入。赵韦从未拥有过这类高级数码设备。那之后,无论去哪里,他都会带着相机,拍下学校的雨夜、南京的雪。

  小镇做题家逃离了小镇,继续一路狂奔。大三夏天,他通过学校的面试,拿下了美国名校访学全额奖学金的名额。他踏上地球另一端的土地,西方社会在他面前展开。他站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高楼下,发现人渺小如沙尘,巨幅广告交错辉映的光线,霸占着城市的上空。他这才发觉,家乡其实很小很小。

  有时候,赵韦怀疑大学是一个断断续续的梦。特别是假期,赵韦坐上长途大巴,告别城市,回到家乡。推开门,出租屋里的霉味扑面而来。他拉着行李箱,避过摆放在地上的食材和面粉。单间里只有两张床,用一张帘子隔开。每次,他都要缓一阵子,才能适应家里的环境。

  暑假在家,赵韦每天都跟父母出摊。他带上书离开出租屋,找了家肯德基,钻进玻璃门后的清凉里,点杯饮料坐上半天。读书间隙,一抬头,父母就在不远处吆喝。阳光直射,他们就在油烟里炸着春卷。旁边的摊贩看不下去,说:“你们在这里晒太阳,儿子就在旁边吹空调?”赵韦感到愧疚。

  大学四年,赵韦靠着大大小小的考试证明自己,成为本专业保研的有力竞争者。但临毕业,他开始害怕在本专业读研,觉得自己很可能会在不喜欢的领域里耗费两年时间,最后还是得面临对口专业工作难找的窘境。

  他有了新兴趣——大四偶然选修的计算机网络课。尽管课程难度很大,但为了学会编程,他茶饭不思,沉迷于创造的快感。

​ 2019年,临近毕业时,赵韦最终决定放弃就业和保研,多学一年计算机,跨专业考研。他搬出学校,靠父母的资助,一个人租房,修读计算机编程。

  身边的同学接连收到企业的录用信,成绩不如他的人也考上了研究生。这让他焦虑倍增,他放弃应届招聘,放弃本专业保研后孤注一掷,去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他没有后路可退,失败了就是坠落。高中时代的阴影又回来了,一本书看到最后,前面的内容又忘光了。他愈发紧张,通宵学习,清早枕在书上睡着,再到傍晚醒来。

  极端焦虑下,赵韦的精神逐渐失控。他的自制力越来越差,到最后日夜颠倒,吃不下饭,体重在几天内骤降8斤。有一次压力袭来,他不受控制哭喊:“对不起,对不起……”

  本科毕业时,赵韦的父母出现在学校。他们没通知儿子,就赶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两个中年人在晚会大厅不知所措,手机没电了,在女厕门口寻到一个插座,蹲在地上给手机充电。赵韦发现了,忙将他们拉走,到了人少的街道才停下,对他们一通埋怨。

  他本想丢下父母回到晚会现场,走到一半,又不忍心,去超市买了啤酒和面包。一家三口在操场旁的斜梯上坐着,灯光灰暗,看不清彼此的脸。赵韦一边喝啤酒,一边哭,过了好久,他跟父母说:“我抑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

  手足无措之下,夫妻俩把原因归结为“书读得太多”,觉得如果当初不逼孩子上大学,儿子就不会得病。

  2019年年底,趁着春节,父母把赵韦劝回家。赵韦又一次踏上那辆绿皮火车。他跟父母约好,回家之后,必须留给他独处的空间。回到家,父母尽力满足他的要求,用一张帘子遮住了儿子的床。但这层“膜”薄得可怜,父母掀开帘子就能入侵他的物理边界。父母不知抑郁症的缘由,总跟儿子叨叨:“要开心啊。”

  赵韦想找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给大批互联网企业投去简历,没有得到过回复——毕竟,他连个与之相关的学历都没有。家里已经拿不出钱让他继续学习编程,赵韦只能在家埋头苦学。最夸张的时候,他连续一个多星期通宵达旦,累得不行就眯一会儿,醒来后继续学。除了喝水,他基本不吃东西,也不洗澡。

  父母见他偏执,愈发觉得恐惧。最终他们求助亲友,将儿子交给最有出息的亲戚——对方是工程项目经理,身家几百万。赵韦被介绍去了工地。他说服自己,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还能攒些钱上课。

  在工地,赵韦的学历成了废纸。他和中专毕业的男孩一起干活,早8点到晚10点,挖土、扫地、擦玻璃、刨废墟。休息时,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吸着烟,说着段子,烟雾弥漫,只有赵韦适应不了。他盯着自己沾满黄土的白色手套,不明白自己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四

  工作闲暇,赵韦保持着在大学里刷豆瓣的习惯。一次,他偶然点进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员都是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学生,他们曾是应试教育规则下的强者,走上社会后却被打回原形。

  小组里有天出现了一个热帖,发帖人自称“小鎮做题家”:“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带有戏谑意味的自嘲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赵韦在组内发了帖子,写下自己的遭遇。他的经历引发了共鸣。逃离山村梦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赵韦和其他的小镇做题家,有人评论他“字字泣血”。

  可在父母眼里,赵韦的痛苦,无非是因为缺乏耐力和体力,无法在工地生存。他们一直劝赵韦,能忍则忍,有能耐的亲戚同样出身工地。

  为了离开工地,赵韦持续降低着对工作的期望值。他不再只盯着互联网大公司,规模小的公司也可以,后来,也不再执着于当一名程序员了。最终,一家小公司要请他面试一个文员岗位,工资不多,要是中午多点一份菜,晚上就要少吃一点儿。赵韦接受了,那是唯一能把他从泥潭里打捞出来的机会。父母反而慌了——租房吃饭,到头来剩不下什么钱,拿什么生活。

  他们在微信里教训儿子,逼他回工地谋生计。谈起父母,赵韦又想起一家人出门摆摊的除夕。父亲上了主办方的当,租下了人流稀少的摊位。为了挽回损失,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其他地方摆摊,还因抢摊位跟人打了起来……

  想到这里,他心疼父母,他们劳心劳力地培养他,到头来儿子变成这副模样又让他们感到可悲。可他又有什么资格俯视父母。父母做了一辈子农民工,即使被城市淘汰,也可以没有心理障碍地回到小镇的怀抱。不像他,既无法在大城市落脚,也回不了农村。

原文:小镇做题家

作者:陈晓妍

地址:https://www.rain8.com/wenzhang/54627-2.html

· 阅读需 25 分钟
Seven Wate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可口可乐曾经的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戴森 (Brian Dyson) 在 1996 年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毕业致词:

想像人生是一场在空中不停抛接五个球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以及心灵,而你不能让任何一个球落地。 你很快会发现,工作是一个橡皮球,如果它掉下来,会弹回去,而其他四个球是玻璃做的,如果失手,它们有无法挽回的刻痕、损坏,甚至破碎,将不再和以前一样。

想想自己如果要表演杂技,抛接五个球,还真是有一点难度。这不禁让人觉得,平衡人生的这 5 件事情是一件多难的事情,但可恶的是,那些成功者往往做的都很好。

就比如说扎克伯格,作为 Facebook 的 CEO,工作虽然忙碌,但依然坚持跑步、旅行、陪伴家人,一样也没有落下。又比如 Facebook 的 COO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她的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这本书中,更是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分享了诸多理念和技巧。

你说他们真的做到了吗?具体我也不知道,但就算抛掉工作上的成就而言,各方面的表现也比我们强太多了。

但成功人士终究是成功人士,就比如很多问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家务可以找保姆解决,而我舍不得花钱,只能自己收拾家,三餐可以找专人做,而我自己做费时间,点外卖感觉又不健康,出行有专车司机,而我出行因为打不起专车,只能挤地铁,健身有顶级的教练指导,而我还在犹豫办不办卡,买不买私教课……

这样一想,虽然大家的时间是一样多,但无论是能用在事情上的时间还是完成事情的效率,其实都远不如他们。同样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 normal 模式,对我可能就是 hard 模式,这多少会减弱一点参考性。

而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工作和生活平衡,与其说是一种愿景,不如说是一个谎言。

首先绝大部分的人想象的“平衡”,是将每天的事情完全掌控,无论是工作中的任务,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全都能装下,一个都不落下。但是人的时间呢,就那么多,每天 24 小时,这边增加了,那边必然减少,而如果某件事情完不成,就开始有负罪感,完美主义在心中作祟。

这种想法的本质是期望用一套框架装下所有的事情,这显然是对于人生难度的低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过分高估,终究会被现实教育。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平衡呢?想一想,我们之所以追求平衡,是因为我们的当下并不平衡,但其实从人生的维度来看,我们的当下就不会是平衡的。

在《你的幸福曲线》这本书中,讲到了一个人生幸福曲线,通过对收入、性别、教育、工作、婚姻、健康等进行调整后,也就是过滤掉其他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看起来如图:

你的幸福曲线

你可以发现,人生的幸福度和年龄的关系遵循微笑曲线,从年轻时的积极乐观到中年的长期低迷再到退休后幸福感逐渐回升,我想说的是,尽管个体的差异是有的,但就对我们而言,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就是会处在一个倾向于“失衡”的状态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太多的责任需要肩负,事情汹涌而来,而你的能力又有限,痛苦是一种必然状态。

但是引用这个调查不是让大家放弃抗争,而是很多事情,你只有在接受后才会有重新出发的勇气,才会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多一份淡然,才会在认清生活真相的时候依然热爱生活。

说回工作与生活,我们很多时候会刻意的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建立明确的界限,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工作和生活就是对立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工作是痛苦的,只有放松享乐和陪伴家人是快乐的,由此引申开来,工作是一种必须要承受的痛苦,就是说,工作是一种累赘,我只有尽快的完成它,才能享受我的人生。

这种说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这其实要看很多情况。不过我想先聊聊工作这件事情,什么是“工作”呢?

最一开始肯定没有工作这种东西,更没有上班这种说法,只是到了工业时代,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为了方便管理,才使拿工资的人必须每天去固定一个地点干活。

那我们可以不工作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我们需要工作,付出劳动力和时间,来换取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你看,“工作”并不是人类的天性,它的本质是双向交换,人类个体付出时间和劳动,换取物质资料、精神愉悦(比如各种享乐的活动)。

单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那得出来的结论很可能就是,我们工作就是为了享受工作换取的片刻欢愉。如果你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倒也很好,但这样的结论有一个让人难过的点就是,它否认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它认为工作是带来不了精神愉悦的,这就很因人而异了。

我们一天 24 小时,有至少 1/3 的时间都在工作,而我又把工作当成“累赘”,这无疑加速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工作的时候,感觉很累很累,然后产生看似本能性的反感和排斥,生活开始变得煎熬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工作一定要找到它有意义的地方,这听起来有一种资本家的语气,但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恰恰的是为了自己。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痛苦中度过,亦或者是在无聊中煎熬,谁又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所以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一点意义感了。

然而大部分的人对此是绝望的,因为很多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工作其实不是自我能力的提升,而是剩余价值的压榨。这样的概述对于总体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于个体来说,却仿佛在说着,你,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所幸,我的读者基本都是前端,大部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哪有那么多的稳定性,在各个城市漂泊的同时,也多了一份选择的自由。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有价值感的工作,并能因此有所成长。你可以为了一时的成长忍耐暂时的薪水,你可以为日后进大厂蛰伏在一家小公司,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尼采说,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忍耐。

我想说的是,当你感觉这份工作带来的更多是精神的内耗时,你应该勇敢的选择换一个环境了。很多人面对这种内耗,依然蜷缩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一边为自己的不离开找借口,一边叹息于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畏手畏脚,在看似两难的选择中犹豫不前,拖延决定,备受煎熬。你的内心毫无疑问的知道正确的选择,只是正确的路往往 too damn hard。

考虑到我的读者各种年龄段都有,这里多说一点,那就是我会更建议,刚毕业的同学,不要去考虑什么平衡,你就应该投入所有的精力在工作上,做一个工作狂也比一个躺平咸鱼好。

人生是不均衡的,初中的你一天可以毫无顾忌的投入学习,但成家后的你的一天都充满了生活琐事,你以为这是可用的时间亦或者体力精力上的差距吗? 不止如此,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成家后的精神内耗要远比上学时强烈的多,而且年轻的时候做错了就当试错,但成家后,你会发现时间就那么点,你就只能更谨慎的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这是一件好事情,但也会带来部分人的选择困难,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再者,我觉得刚毕业的时候是自由的,上学的时候你所学习的内容很多是你被迫学习的内容,但是毕业后,你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没有比现在更有兴趣的时候了。

还有就是,二八定律,人生的回报 80% 的回报来自于你 20% 的努力,你越早努力,在时间的加成下,你就会越多的享受到好处。想一想,很多人不就是因为高中的努力,一直吃到现在吗?高中努力了,上了个好大学,于是在面试的时候凭借学校刷掉了一大堆对手,因此去了好公司,又凭借着第一家好公司,跳槽到了第二家更好的公司吗。写博客也是这样,你越早写,你前期积攒的影响力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力。所以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时间了,你就该投入其中,你只用拼那么一两年,其实你就可以吃很多年的老本了,你就已经赚了。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的收获就在哪里,这种牺牲一种的做法也只有在特殊的时候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选择虽然可以有效的降低心智成本,不纠结,但也不是维持之道。

说完工作,我们说说生活,我觉得很多年轻人是没有“生活”这个概念的,大部分人理解的生活是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洗脸、刷牙、洗澡、做饭、洗碗、打扫卫生、上班、开车,或者就是躺平活动,比如刷动漫、看电视、打游戏、去网吧、短视频等等。

个人选择是一部分,社会压力也是一部分。对年轻时的我们而言,就是能力低,工资低。能力低导致加班,工资低导致租房远,交通成本高,两边都在积压我们的时间,工作的疲惫,通勤的疲惫,我们已然没有精力去享受所谓的下班后的生活,到了家,就变成了葛优躺,我知道我要学习,我知道我要奋斗,但是有了空闲时间,我就只想用在奶头乐上。

这种问题是很多人的常态,破解之道就是保持学习,不早一点掌握工作上的专业技能,平衡工作和生活说起来就是镜花水月。

但是关于生活,我倒不是想说这个,事务性的内容很枯燥无聊,只能说尽力减轻工作量,躺平活动很有意思,但引用《心流》的说法,它只能帮助我们恢复我们的内在秩序,却无助于创造新的秩序。就像饿了吃饭一样,它帮助我们恢复了身体平衡,但却不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如果要做到“生活”,必不可少的,就是爱好,换句话说,生活,你要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它才是生活。

有一个休息法则就做莫法特休息法则,它认为一个人如果长时间持续同一项工作内容,就会感到疲惫,效率降低,所以我们可以适时切换为不同的工作类型。就比如我们每天工作写代码,消耗了大量的脑力,但是回到家,你却还想着继续学习,往往就因为过分的疲惫而坚持不下来。所以与其学习,不如选择偏体力的活动,比如打扫卫生、运动,或者偏感性的活动,如练琴、唱歌、绘画之类的。到了周末再进行学习。

所有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每天干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各自花费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时间,有多少时间花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点时间做点爱好而非享乐的事情。那种投入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它带来的那种深沉的快乐,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振奋。

关于工作和生活讲了那么多,在我看来,我们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背后,其实还是为了总体的幸福,但幸福不来自于平衡本身,而是来自于工作与生活中的幸福。所以如果你只是追求平衡,却忽略了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种舍本逐末。

所以与其追求什么平衡,我想说的是,开心工作,快乐生活。尽管这句话很阿里味,但不得不承认,这其实就是该有的状态。

关于工作和生活,再提供一些其他的小建议:

  1. 少喝咖啡

很多人对咖啡上瘾,据说开在阿里园区的第一家星巴克是全国营业额最高的星巴克店面,足以看出阿里同学对咖啡的喜爱程度。咖啡确实很不错,通过咖啡可以获得所谓的精神,但结果往往是需要的量越来越大,但能获得的精神却越来越少。

在我看来,咖啡是一种透支,只是把你未来的精力短暂的放到现在而已,但你的身体本身并没有得到休息,要是真的想调整精力,冥想和健身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1. 提升专注力

很多人解决事情的方式是堆时间,所谓堆时间,把其他事情的时间都尽力挤压掉,留出大量的时间专门用于一件事情的完成,颇有一种牺牲一切没必要的事情只为一件事情完成的魄力,但真到具体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则会各种分神,找个借口休息一下,查点相关的资料结果越查越远,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点开了微信消息,事情还没干多少,无论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断,都打断了几十回。这样的事情,即便完成了,享受过短暂的成就感之后,心理上依然感到十分疲惫。

所以对于这种较大时间块,一定要明确的划分出做事和休息的时间,否则就会自己主动陷入 996 的陷阱之中。 而做具体的活动之时,可以采用比如番茄工作法。

关于番茄工作法也多说一句,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遍,本身并不复杂,但是,也没有大家了解的那么简单,什么“每工作 25 分钟,然后休息 5 分钟,第 4 个休息的时候,休息 30 分钟”,那这其中,为什么番茄工作法很有效,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对于干扰的情况如何处理?每天结束时统计和处理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可能都没有了解过,更多的是看一两篇二手的文章大致的了解了下。

关于番茄工作法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我在这里也不多说,我只想说,要学习这个番茄工作法,不用去看什么二手的文章,都是别人总结过的,少了点意思,直接看原书,微信读书搜《番茄工作法》免费阅读,这是番茄工作法的作者写的,还有一本《番茄工作法图解》,也很不错,番茄工作法的作者作的序,微信读书上也是免费阅读,看完这两本书,加起来都不超过 5 个小时,但是你却可以对番茄工作法,这个非常经典的方法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作为一个备受很多人推崇的方法,大家都是傻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更大的可能性是自己傻瓜,所以失败过的同学也要多看看,最少坚持两周试一试。

  1. 断舍离

我认为“断舍离”这个概念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多。我们生活充满了各种无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存在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只会让我们越发无力去收拾。

我们的想法中充满了太多没用的情绪,担心、多虑、徘徊、怀疑、恐惧、受伤,挣扎、固守、困惑、焦虑、低落、愤愤不平、自卑自贱、牢骚、抱怨、呻吟、挑剔、吹毛求疵,往往外界什么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的内心已经无数种情绪翻江倒海,汹涌而来。

我们日常要做的事情也是不断地趋向于更多,即便今天看似完美的度过了,明天后天也只会加入更多的事情,不断地做加法,但却不肯收手放自己一马,最终让自己疲惫不堪。

所以日常生活中,在你察觉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及时的反思背后导致的原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但也不用一直的断,加加减减,才是人生的常态。

原作者:冴羽答 - 读者问: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文章地址:https://github.com/mqyqingfeng/Blog/issues/298

文章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 阅读需 8 分钟
Seven Wate

抖音最近新东方甄选流量火爆,被动接收了这份热点。其中也真的被董宇辉聊到初恋时的这段话触动了……

当时我一直觉得肯定是因为我没有钱,才给两个人平添了那么多的痛苦。其实我后来觉得不一定、不一定,可能那刻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其他的东西。

那时候我也没有丰富的思想,也没有深刻的智慧,也没有跟别人交流时候体现出一种让人舒服的态度,什么都没有。

现在我再看自己当时就像一个摆烂的青年一样,什么都没有。却要求这世界一如既往的包容我,却要求身边的人照单接受地去接纳我。

只要他们不愿意,我就说是他们不好。

指责多容易呀,我们都喜欢做容易地事情,就是职责别人,对吧?

现在觉得其实可能当时并不是因为我没钱,因为好多年后你还是没钱,所以可能跟钱地关系不大。

你即给不了生活上的安全感,其实很多时候你也给不了精神上的陪伴。你不够有吸引力、你没有什么美丽;坦诚来说,因为你读了足够多的爱情故事,所以你就会发现其实幸福的爱情里头,金钱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是因素之一,但它不是唯一。它是之一,它不是唯一。

我们都喜欢一个非常健全完美的人,不能把爱情等于金钱,所以后来我就懂了……

还有最近我接触到身边朋友的两个故事,关于感情的,大致如下:

朋友 A

背景:A 年少辍学跟随父亲多年打拼,又恰逢家里拆迁,随后父母包办婚姻,孕育两子,A 的妻子主职家庭夫妇,其姐姐曾多次再婚。

离婚原因不清楚,婚姻期间家庭矛盾不断。听来 A 说来得知主要原因是妻子太过悠闲,加上其姐姐的影响。在一次争吵下,一气之下签了离婚合同。

合同内容大致如下:A 获得儿子抚养权,女方获得女儿抚养权。A 一次性赋予 18.8w 抚养费 + 108 平房产,并由女方承担所有抚养权,无探视无任何联系(合同暂未履行)。

当时 A 以为是开玩笑了,觉得还会复合再加上法盲,觉得无所谓……女方因为其姐姐“经验丰富”所以可以理解为有备而来。


A 离婚后一个月认识现任妻子(无婚姻历史)并怀孕,期间曾想过打掉,但是女方坚持留下。


A 被前妻起诉,期间没能藏住被现任妻子发现。现任妻随有想法打掉孩子,但是客观原因无法打掉。A 的离婚官司被法院要求一个月内履行,A 无可奈何。现任妻子家人也是拒绝接受 A ……

A 一直很苦闷,后来也未去了解更多。

分享这个故事不是背后讨论朋友的选择,只是坚定的认为,感情上的事情务必一定善始善终,处理好自己,干干净净的去迎接下一份感情。

朋友 B

背景:酒局上认识朋友的朋友,无过多了解,单方面倾听得来的。

B 和妻子从男女朋友开始就比较坎坷,双方出身都挺贫困,后努力努力再努力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

由于物质基础并不好,B 极度的想要给妻子更好的生活,期间尝试创业和不断换工作。但是生活依旧不如所愿,将生活推向了更低谷。

B 和妻子面对这生活的不如意,就如一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随后 B 和妻子争夺孩子抚养权,打了 3 年官司,都已经麻木了……

B 说:我努力为了这个家,是为了追求我想要的生活,她陪着我奋斗也是为了想要的生活。但是生活越过越不如意,人总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呀。

但是我生活已经破灭了,活着感受不到希望,只剩下眼前的这两个孩子。也许真是贫贱夫妻百事衰……

当代大家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你不能祈求的另一半陪你一起奋斗,就如你不能否定女方要车子、要房子是不对的。没有物质基础的感情就是一盘散沙,柴米油盐酱醋茶更会抹去鲜花的浪漫。

十字路口相遇,谁也不能保证下个十字路口是否会分开,但是如果当下我还牵着你的手的话,那就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相遇不容易、相守更难。物质基础很重要,精神富足也少不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并去拥有深刻的智慧;学会热爱生活,并为之奋斗。但不要委屈求全,更不要弄丢自己。一份感情不快乐、甚至不幸福的话,那她一定不适合你。

要拿得起放得下,学会爱自己再去爱她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我们终将拥有幸福生活。

来日方长 i💕

· 阅读需 4 分钟
Seven Wate

当下没有诗和远方,只能更新一下我的小菜园了。现在的小菜园已经颇具规模啦,吃上可口的蔬菜已经指日可待了,奥里给!!!

5月3日

五一假期本来打算大干一场,不过这该死的疫情。大半夜跑路到单位,幸好提前漫灌式的浇了一遍地,不然真的就死翘翘了。

还记得是早上十点多去地了,奇奇怪怪的第六感让我在大中午硬着头皮把地浇了浇水。然后郑州市准备静态管理……

感谢真主、感谢斗战胜佛、感谢第六感哈哈哈

月季

临走还采摘了一束月季用来插花,美极了 ~

5月13日

终于终于部分区域解封了,这半个月算是在单位待麻木了……

管控期间也挺快乐的,下班了经常偷偷跑会议室投影看电影,体验感巨棒堪比影院,吃着西瓜唱着歌美滋滋。

不过单位食堂的饭菜简直了,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啊啊……

菜地

朝天椒

下班后一路小跑到菜地,看到还活着就放心了 ~

封控管理的这段时间下了两场雨,本来以为不会发芽的朝天椒竟然给了个小惊喜。不错不错 😎

小黄鱼鱼

然后俺俩一块去搞吃点,期间她问为什么这个菜叫小黄鱼鱼,真的给我笑死哈哈哈。

除草

周日上班前,我又去清理了一下杂草。清理干净舒服多了 ~

5月18日

浇水

工作日期间,怕旱死就又跑来浇了一次水,看这样子又需要漫灌式浇水了。

5月22日

浇水

本来和鹏哥约好的一块浇地了,可惜地头的水井坏掉了,最后还是跑了好远拉的水。

期间长辈建议辣椒移植一下,种的太过于密集,然后又把番茄苗用棍子加固了一下。

我感觉我真的是个欧皇。因为接下来几天都是大风,如果不加固的话全部都倒伏了……

也是再次深刻体验到种地真的好辛苦,面临这些灾难真的是无能为力。

5月25日

铺水带

浇地

下班了想着去地转转,然后邻居正好在浇地,趁着机会我也铺好水带浇地!

这次有经验,刚好天黑之前搞定!

5月29日

瓜苗

西红柿

鸟瞰图

不知不觉瓜苗长的真快,也该施肥了。还有就是病虫害,本来打算搞点农药打打,但是又感觉没必要。所以一直都是手动把虫扒拉下来或者捏死,想跟我抢吃的没门 🙂。

这个月小菜园里的各位同志明显长个长大了,等待端午假期再好好休整一番 ~

冲冲冲,奥里给!

· 阅读需 5 分钟
Seven Wate

当下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书写博客便是其中之一,但博客作为个体的文化资产,百年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

2001 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姑且暂定个人互联网于 2002 年兴起。今年也恰好是 2022 年,个人互联网的第二十年,那么最早一批拥有个人博客的前辈目前应该也临近退休。

接下来再过二十年、乃至再一个二十年。最早的这一批个人博客拥有者也许就要换个地方书写博客了……

那么这些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下去呢?

下面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期待能够实现的那天。

核心思想

数字文化遗产的核心战略从如下两个方面出发:文化传承、数字化

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口口相传的,只有能被传承下来的才可以称之为文化。这个项目从实际上出发也是为了博客文化的传承和图文的记录,宏观上就不吹牛皮为人类做贡献了哈哈哈。

数字化

数字化只是一种实现方式,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实现方式。

毕竟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刻在石头上似乎更靠谱一些

客观价值

博客既然能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如何通过某种方式让博客文化资产绑定实际货币,借以实现文化资产可交易,那么我想它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传承。

例如现在的数字货币 NFT,不过具体的实现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论述。

共认机制

文化也区分优胜略汰,糟糠文化注定味同嚼蜡,流传不久。所以既要符合当下主流文化趋势,更要尊重小众个体。我认为可以通过采用共认机制、主 / 次时间线来拥有对文化资产的民主自治权。

例如原始创建者 7 名,只要 4 名以上同意即可纳入时间线。这并不意味着独裁,只是为了过滤无用文字。并且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时间线并传承下去。

严格意义上并不存在主次时间线,谁的”生命力“更强谁即是主时间线,主时间线简单来说就是当下的主流文化。

赋予生命

生命机制是数字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核心机制,如果文化脱离了人类个体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了。

如果时间线上超过 144 小时未收纳新的文化,时间线即自动消亡毁灭。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共认机制里面:谁的”生命力“更强谁即是主时间线。

技术实现

技术实现最具争论性质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用那种方式比较好。但是既然要传承下去,那么分布式是必须的。

我觉得 git 分支的实现方式挺不错的,如何再加上区块链技术不可回写?

不过这方面造诣太浅,还是来日方长吧。

表现形式

现如今刻在石头上终究还是不太现实,既然是数字文化遗产,本质上还是要基于数字媒体来实现。

例如 H5 网页、音视频等等……

思维导图

数字文化遗产

笔者

仅此记录一下本人天马星空的想法,不具有任何专业性的调研和科学性。

不过我的第六感告诉我:这应该会在将来某天得以实现。